优势互补,共进双赢,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新格局!黔西南州——
汇聚帮扶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一颗树上结了多少果,果实大小如何、什么形状,都要记录起,为接下来大面积发展作数据参考……”连日来,在兴义市平寨村精品水果育苗基地,兴义市农业农村局区划办高级农艺工杨林和同事正在记录柑橘的长势情况。
杨林的工作看似简单乏味,实则相当重要。这些柑橘是兴义特色水果,名为大红袍,2020年,大红袍恢复种植后的第一次挂果。曾经作为当地“红橘之冠”的大红袍由于环境等多种因素,导致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品质退化。“如今,重新恢复种植,我们必须记录好每一株的生长情况,为大红袍的标准种植提供精准数据。”杨林说。
兴义市平寨村精品水果育苗基地
兴义市黔农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大炜介绍,平寨村精品水果育苗基地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宁波持续帮扶当地拓展产业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宁波余姚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资金200万元投入基地发展,同时在大红袍的种植上提供技术支撑,销售上帮助打开东部市场。
杨大炜介绍,种苗繁育项目属劳动密集型项目,可为当地农户提供大量零距离就业岗位。目前,基地每天需用工20人至100人,每人每天劳务报酬约90元。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110户稳定增收。
东部帮扶资金注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这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2016年以来,黔西南州累计减贫47.09万人,6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战中,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浙江省宁波市与黔西南州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新格局,开创了优势互补、共进双赢的良好局面。
兴义市敬南镇巴布村村民陈应敏在贵州省霖生木业有限公司工作,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乘坐乡村客运车,20多分钟到公司,8点上班,中午在公司用餐,下午6点下班回家,已经习惯了这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贵州省霖生木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
“我在公司主要负责生态板的分拣工作,现在政策好,把厂建在我们家门口,只要人勤快,增收致富就快嘛。”陈应敏很满意现在的工作。
贵州省霖生木业有限公司是兴义市精准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也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项目之一。该公司主要生产建筑模板、木纤维、生物炭、木芯扫把等。该公司董事长桂保益介绍,先后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000万元,用于建设生态板扶贫车间项目,帮扶资金还量化到敬南镇辖区近800户建档立卡户,每年,各扶贫车间保底按所投入扶贫资金总额年化收益5%作为固定分红,量化给所涉及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而实现构建“产业联合体”“利益共同体”的共享机制。
贵州省霖生木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
“公司属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量大,通过简单技术培训即可上岗,而就业务工的村民,每人每月收入在2200元至5000元不等。”桂保益说。
宁波市委组织部派驻兴义挂职担任兴义市政府党组成员徐炜在接受采访时说,就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产业、稳定就业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以点及面,分层分类,逐步发展。
徐炜介绍,在乡村振兴发展上,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在探索示范带动,将东西部扶贫协作镇镇结对帮扶延伸至镇村结对,集聚宁波一个镇的力量精准帮扶兴义的一个试点村,带动和激活当地乡村的内生动力,集中攻克一个示范村,再作为样板和模式复制到其他的乡村。
余姚帮扶建立兴义“大红袍”良种繁育基地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兴义市产生了一批因产业而兴的乡村,这些乡村具备产业、人才、资金等先决条件,可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徐炜说。
当前,面对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黔西南州将深入推进人才交流,深化拓展产业合作,提升劳务协作水平等,持续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助力推动乡村振兴。
|